1、市場和應用發展趨勢
(1)全球能源轉型驅動光伏裝機規模快速擴大,新興市場份額將逐年提高
與使用化石燃料相伴的碳排放造成大氣溫度上升,危及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已對降低其碳排放做出了明確承諾。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計劃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基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能源供應及需求現狀,在2020年9月22日召開的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宣布將爭取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此外,2020年12月12日,在全球氣候雄心峰會上,我國提出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00GW以上。十九大報告也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製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要推進綠色發展,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改革,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係,為國內光伏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全球能源轉型、實現碳中和的路徑是提高用能電氣化率,並提高光伏、風電、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在發電量中的占比。
根據IHS Markit預測,2022-2025年,中國、美國和印度將是全球最大的三個光伏市場,但這三個市場的聯合市場份額將降低。新興市場的全球市場份額逐年提高,光伏市場更加國際化和多元化,有利於國際化經營能力強、銷售渠道覆蓋廣的光伏企業發揮優勢,擴大海外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經營成果。
(2)分布式光伏規模持續增長
根據IHS Markit預測,預計2023-2026年全球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規模將持續增長。地麵電站市場是組件價格敏感市場,價格競爭激烈。與地麵電站不同,分布式光伏的業主是居民和工商電力用戶,沒有能力獨立實施光伏項目,傾向於成套采購係統解決方案。同時,分布式光伏項目的適用電價是用電電價,高於地麵電站的發電上網電價,分布式光伏項目通常較地麵電站具有更好的經濟性,項目業主對成本敏感度低,但重視光伏應用體驗。在用電電價高、對分布式光伏+儲能補貼高或電網供電可靠性偏低的發達國家。
分布式光伏市場銷售渠道長、重視應用體驗和服務、對價格不敏感的特點給有渠道和服務優勢的光伏企業提供了擴大銷售範圍,銷售包括儲能的整套係統解決方案的業務機會,有利於這些企業擴大分布式業務規模,提高盈利能力。
(3)光伏應用日趨多樣,跨界融合趨勢愈發凸顯
基於光資源的廣泛分布和光伏發電的應用靈活性特點,近年來,我國光伏發電在應用場景上與不同行業相結合的跨界融合趨勢愈發凸顯,其中,光伏能源製氫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利用可再生能源發出的電量製取綠色氫氣,並利用氫氣和燃料電池做動力,替代內燃機,可助力長途公路運輸行業脫碳;利用氫氣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合成航空燃料,可以實現航空業脫碳;直接燃燒氫氣,能使冶金和建材行業擺脫化石能源;儲存綠色氫氣可以解決跨季節儲能問題。可再生能源製氫擴展了光伏的應用範圍,加大了光伏的未來應用規模。
2、技術和產品發展趨勢
(1)大尺寸矽片逐漸普及,進一步降本增效
行業主流矽片尺寸從158.75mm提升到166mm後,182mm和210mm產品也已經開始量產。大矽片能夠在光伏製造和光伏應用兩個方麵降低成本,從而降低光伏發電的應用成本。
在製造方麵,在拉棒環節,加大矽片尺寸有利於提高長晶爐的加料量,從而降低切片、電池片到組件的製造環節,加大矽片尺寸有利於以更低的邊降低人工成本和折舊費用;在組件製造環節,加大矽片尺寸能夠減少電池片間的連接,有利於提高組件可靠性,並減少電池片間空隙麵積,提升組件效率,進而提升對組件輔材的利用效率。所有這些因素一起降低每瓦組件的非矽成本。同時,加大矽片尺寸有利於製造功率更高的組件。
在應用方麵,高效率和高功率組件能夠減少電站占地麵積,提高對土地的利用效率,並減少支架、電纜等BOS用量,降低組件安裝人工時,便於電站維護,從而降低電站的建設和運維成本,是降低光伏電站平準化度電成本的有效途徑。
(2)技術迭代不斷加快
技術進步一直是推動光伏行業發展的原動力。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是,提升電池和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降低所有環節的製造成本和提高組件產品的可靠性和環境耐受性、提高組件產品與應用環境的適配度,以擴大光伏應用範圍。
目前的主流光伏技術是單晶PERC電池和半片(或多分片)電池+多柵線的雙麵組件技術。未來進一步提升電池和組件轉換效率的技術發展方向是TOPCon和HJT、HJT+鈣鈦礦或TOPCon+鈣鈦礦的電池技術。其中,采用HJT技術的電池量產效率將超過25%,采用HJT+鈣鈦礦的電池量產效率有望達到30%。這些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將進一步降低光伏發電成本。
光伏發電具有應用場景多的優勢,能夠充分利用各種場地資源,不同的應用場景需要不同的組件產品。麵對電池和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提升、製造成本降低、可靠性和環境耐受性提高、組件產品與應用環境的適配度提高的研發和製造,需要持續的研發努力和大量的研發投入。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的差異化組件產品在拓寬光伏應用範圍、推動能源轉型的同時,能夠降低細分應用領域的競爭,有利於技術領先企業擴大市場份額,並增強盈利能力。
3、行業競爭趨勢
(1)研發投入增大,產能升級加快
光伏技術迭代不斷加快,不僅要求光伏企業具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和持續進行研發投資,也加快生產設備和工藝的更新和升級速度。采用最新技術的產能將以更低的成本生產出性價比更高的適銷產品。
(2)市場國際化,品牌和渠道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
光伏組件是同質性較高的產品,價格競爭激烈,品牌、目標市場、渠道和服務能力及其與目標市場的匹配情況決定企業的銷售和經營業績。在市場國際化和多元化背景下,特別是考慮到分布式光伏市場的機會、特點和要求,品牌、國際化經營能力、渠道覆蓋和效率是光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一體化程度日益提高
在激烈的價格競爭情況下,利潤空間被壓縮,促使企業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提高製造一體化程度,以便從更多的製造環節中獲取利潤。光伏終端市場需求的季節性波動導致上遊供應的階段性張弛,引起采購成本波動和資源供應不足問題。提高上下遊一體化程度,可以保證供應、降低成本。在全產業鏈進行產能布局還有利於企業提高技術敏感度和取得市場先發優勢,增強抗風險能力,並有利於實施嚴格質量控製,提升品牌影響力。
(4)行業加速整合,集中度不斷提高
前述的技術加速迭代、產能快速更新、製造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市場國際化和多元化等因素對光伏企業的資源和能力提出了全方位的高要求。同時,隨著行業規模擴大,光伏企業還需要不斷擴產,以保持或擴大市場份額。中小廠商因缺乏資源和能力而被加速淘汰,市場份額向頭部企業聚集,行業加速整合,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
4、大型儲能市場發展趨勢
光伏和風力發電功率具有間歇性和不可控的特點,且在時間和季節不能與用電負荷相匹配。隨著這兩種能源裝機容量在電網總裝機容量中的占比不斷提高,電網將會出現運行穩定性和安全性降低等問題,儲能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
以鋰電池為主的化學儲能具有調節速度快、循環壽命長、模塊化而便於實施等特點,適合在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端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與用電負荷時間錯配問題、平抑可再生能源發電功率波動、提高電網運行穩定性和安全性、降低電網擁堵而避免或推遲輸配電網投資等應用。
隨著儲能成本的持續下降和各國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強,全球大型儲能市場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2022年全球大型儲能新增裝機28,958MWh,約為2021年的1.6倍;預計2023全球大型儲能新增裝機65,369MWh,約為2022年的2.3倍。同時,大型儲能係統的應用範圍將從早期的以調頻為主擴展到更多應用,包括容量儲備和為二次調度提供電力平衡服務等,平均儲能時長也相應從目前的2.1小時逐步提高到超過3.0小時。
我國是全球鋰電池製造和電動汽車應用大國。根據賽迪顧問數據,2021年中國動力電池產能約占全球的70%,加之部分省份的可再生能源滲透率已較高,在供需兩端具有成為全球儲能應用大國的條件。隨著《關於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深化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等一係列政策及相關行動規劃的出台,我國進一步推進電力體製改革,加快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完善電力市場化交易機製,營造了有利於儲能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助推我國儲能產業加速發展。
(本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係刪除!)